形态描述
形态 (据Aegolius funereus pallens亚种标本)
成鸟 上体浅褐沾灰色,遍布白色斑点,头顶前部及两侧较背部稍暗,密布有三角形白点,头顶后部浅褐色,白斑较大,后颈浅褐色,有比较阔的白色横斑,背部的白斑更阔,有些为褐色羽毛所掩盖,肩羽近外翈处有大的卵圆形白斑;翼上覆羽褐色,小覆羽几纯色,中覆羽及大覆羽外翈有大的卵圆形白斑;飞羽褐色,先端具狭小灰白色羽缘,外翈有白色点斑,内翈为宽阔的白色横斑;绿上覆羽浅褐,有阔的白色横斑;尾羽褐色,有5列白色横斑;眼先眉纹及头侧白色,眼前面有一小块黑斑,眼先也被黑色刚毛所掩盖,耳羽后缘黑褐色;翎领完整,由暗褐色羽毛和白色细斑形成;颏白,赭面有一道褐色横斑,并向两侧与翎领相接;其余下体白而具浅褐色羽缘,形成不规则横斑;尾下覆羽几纯白色,腿覆羽白,有少量褐斑。
虹膜鲜黄色;嘴暗黄色;爪角黄;先端近黑色。
量衡度: (注:见图1)
成鸟 上体浅褐沾灰色,遍布白色斑点,头顶前部及两侧较背部稍暗,密布有三角形白点,头顶后部浅褐色,白斑较大,后颈浅褐色,有比较阔的白色横斑,背部的白斑更阔,有些为褐色羽毛所掩盖,肩羽近外翈处有大的卵圆形白斑;翼上覆羽褐色,小覆羽几纯色,中覆羽及大覆羽外翈有大的卵圆形白斑;飞羽褐色,先端具狭小灰白色羽缘,外翈有白色点斑,内翈为宽阔的白色横斑;绿上覆羽浅褐,有阔的白色横斑;尾羽褐色,有5列白色横斑;眼先眉纹及头侧白色,眼前面有一小块黑斑,眼先也被黑色刚毛所掩盖,耳羽后缘黑褐色;翎领完整,由暗褐色羽毛和白色细斑形成;颏白,赭面有一道褐色横斑,并向两侧与翎领相接;其余下体白而具浅褐色羽缘,形成不规则横斑;尾下覆羽几纯白色,腿覆羽白,有少量褐斑。
虹膜鲜黄色;嘴暗黄色;爪角黄;先端近黑色。
量衡度: (注:见图1)
鉴别特征
鉴别特征 体形大小像小鸮,体长约240毫米,面盘白色,上体朱古力褐到灰褐色,头顶有白色斑点,背部亦有白斑,肩羽有大形白色次端斑;下体白色,有褐色斑纹,飞羽暗褐,外翈有白色斑点;尾羽暗褐,有白色横斑或点斑。
大小
量衡度:
性别 嘴峰 翅 尾 跗蹠
○(1) 20 175 105 20
性别 嘴峰 翅 尾 跗蹠
○(1) 20 175 105 20
生境信息
生态 鬼鸮主要生活于针叶林中,也见于松、桦、白杨的混交林中。在大兴安岭它栖居 1 200米地区,在新疆天山可高达2 000米以上。属夜行性种类。白天,它躲藏在树顶上枝叶茂密处,或者树洞内。据Burton (1973),鬼鸮常常利用啄木鸟的旧巢繁殖,产卵时间,在分布区南部,最早可在3月底产卵;在极北部可以迟至6月。卵白色,有光泽,每产一卵有1—3天间隔,一窝卵正常为3—6个,有时可多达10个,由雌鸟负担孵卵,从产第一个卵开始就坐巢孵卵,孵卵期约4周,雏鸟的孵出先后,与产卵的先后有关。因此有强雏弱雏之分,首先孵出的雏鸟较其后孵出的发育得好。
海拔范围
在大兴安岭它栖居 1 200米地区,在新疆天山可高达2 000米以上。
国外分布
欧洲中部及北部,从比利牛斯山脉及阿尔卑斯山脉到巴尔干半岛,高加索及克里米亚;亚洲从乌拉尔到堪察加及千岛群岛、日本北海道、蒙古北部,北美洲从阿拉斯加到加拿大。
国内分布
黑龙江省鸥浦,内蒙古呼伦贝尔盟、西尼气、博克图、根河、扎兰屯,甘肃西北部天堂寺,青海贵南,新疆塔城,阿克苏及天山山脉。
分类讨论
亚种分化 据Dementiev et al. (1951),本属共有7个亚种,但Vaurie (1960,1965)只承认5个亚种,其中分布于我国的有2个亚种。
引证信息
Strix lunerea Linnaeus, 1758, Syst. Nat., ed. 10, 1:93(模式产地:瑞典)。
检索表文本
亚 种 检 索
体色较暗,上体较多朱古力褐色,白斑较少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甘肃亚种A. t. beickianus(221)
体色较淡,上体呈淡灰褐色,白斑较多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北方亚种A. f. pallens(221)
体色较暗,上体较多朱古力褐色,白斑较少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甘肃亚种A. t. beickianus(221)
体色较淡,上体呈淡灰褐色,白斑较多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北方亚种A. f. pallens(221)